小孩痙攣,會否是腦癇症? 兒童腦癇症可大可小!

發佈日期:2020-12-12



腦癇症,前稱「癲癇症」,俗稱「發羊吊」,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當大腦的電波活動受到干擾時便會發作。一般而言,如病人曾至少兩次出現沒有原因的腦癇發作,便被診斷為腦癇症。

曾患發熱性痙攣與腦癇病有關係嗎?
曾有發熱性痙攣的兒童患上腦癇症的風險較小。據估計,簡單性發熱性痙攣的兒童往後患上腦癇症的機會為2%;而有複雜發熱性痙攣史的兒童往後患上腦癇症的機會為5-9%。

腦癇症分為以下類型:
  • 特發性全身性 – 多在童年時出現,與家族病史有關
  • 特發性局部性 – 最溫和的類型,一般從童年時開始發作,病情會在青春期後緩和
  • 症狀性全身性 – 出生過程或遺傳性腦疾病造成的腦損傷所致
  • 症狀性局部性 – 在成年後出現,由大腦局部性異常所致
腦癇症發作應如何處理?
  • 避免人群圍觀,保持空氣流通。
  • 抽搐過後,應將病人轉身讓頭部向側俯臥,幫助呼吸。
  • 注意口腔是否有嘔吐物、唾液等哽塞喉部。
  • 切勿給予病人飲料或食物,這可能導致病人有嘔心的感覺。
  • 如果病人抽搐不斷,或於十五分鐘後仍未清醒,應立即送往醫院。
  • 應細心觀察病人抽搐情況,可錄影抽搐情況,有助醫生診斷。

家長應如何對待有腦癇症的兒童呢?
患上腦癇症的兒童智力與普遍小孩無異,有些因為身體或智能上的缺陷,需要特殊教育,但大部分情況下,腦癇症不會構成嚴重影響。請注意下列幾點:
  • 當腦癇症受控制後,即使偶然發作,在適當監管的情況下,孩子可參與大部分的校內活動。
  • 老師應知道腦癇症發作時的處理方法,如腦癇症只是短暫發作而迅速復原,不必送孩子回家。
  • 有家長和老師會過分關懷和保護有腦癇症的兒童,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會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家長和老師反而應教導孩子面對現實,克服困難,達到健康成長的目的。
  • 如孩子感孤獨、自卑或受到歧視,家長應該幫助兒童,排除恐懼和糾正錯誤的觀念。同時,家長亦應避免兒童以腦癇症作為頑劣行為的藉口,應如常管教子女。
  • 有部分患腦癇的兒童學習能力比較低,這可借助老師、教育心理學家和社工的幫助,找出治理的方法。

腦癇症可危及性命,須要進行治療!
  • 有些患者的腦癇症發作率非常低,可能兩至三年才病發一次,故未必須要服藥,但必須注意和避免誘發腦癇症的因素。
  • 為防止腦癇病發作,患者可服用抗腦癇藥,效果相當高,但須長期按時服用,而且副作用因人而異。一些患者須要服用多於一種藥去控制腦癇症,但大部分的病者只須服用一種藥物,家長應與醫生一同商討決定。
  • 不遵照指示或隨意停止服藥會令腦癇症不受控制,甚至帶來嚴重後果。當情況穩定下來,患者應該清楚知道所服用的藥物和份量,如有疑問,便應該詢問你的醫生。
  • 有小部分的患者可能須進行腦部手術治療,腦部手術本身有一定的風險,可引致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和併發症。家長須向自己的主診腦科醫生詳細討論小孩的病情及評估是否適合進行手術。

藥物副作用
抗腦癇藥能達到預期的抗腦癇效果,同時也可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嗜睡、疲勞、噁心、重影、平衡力減低和皮疹等,也可影響情緒、活動度(如過度活躍)、記憶及小孩的校內表現,亦有些抗腦癇藥有特別副作用,如對肝功能及血細胞有影響,所以患者須要定期覆診。

不過,有些副作用可能與劑量無關,而是過敏反應。如果有副作用,覆診時應告訴醫生。

資料來源:兒科專科醫生 楊允賢醫生
Top